搭上“直通车”组团吃“小灶”--党建

发布时间:113 阅读次数:113

  作为基层党建的新生事物,这次培训让“两新”组织出资人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党建成果迸发出的力量。

  这样的活动不用我们花钱,还指导我们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不听可惜了”,丹东恒盛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赵洪亮特意从外地赶了回来。

  “老师讲的,正是我最想知道的。”丹东市众利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曲义利课后将授课教授请到了公司,给全体员工“吃小灶”。

  “课程设计有针对性,不空洞,”辽宁海明化学品有限公司的姜聚满听得全神贯注……

  这个被“两新”组织出资人津津乐道的“培训”,就是自今年4月开始,由丹东市委组织部委托振安区委组织部开展的“两新”组织出资人培训。作为基层党建的新生事物,这次培训让“两新”组织出资人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党建成果迸发出的力量,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每个周末,丹东市众利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曲义利都会带着员工赴外地听课、考察。沈阳、本溪、桓仁……但凡有讲座、有值得参考借鉴的企业曲义利都带着员工去学、去看。曲义利觉得,作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首先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团队凝聚力。然而,由于条件所限,一直以来,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小打小闹”式地将短板补齐。

  像丹东市众利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样全凭自觉性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企业,不独一家。振安区委组织部联合振安区工商联、振安区总工会等部门联合成立的调研小组,通过对深入136家企业调查后得知,通过专业老师、成功典范帮助企业明确发展思路、解决实际难题的渴望已经成为振安区企业家的共识。

  一直以来,振安区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甚至有一些可以归入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亟待提升,加之振安区的企业家基本属于土生土长,大多是跟随着改革的脚步开始创业的,虽有长久的创业经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大多没受到正规的高层次职业教育。如何让这些企业更好地适应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从而支撑全区经济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稳步增长,振安区委组织部想到了通过企业家来整合要素资源、造就优秀企业,用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带动优势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并将此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大着力点。许多像丹东市众利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样的企业幸运地搭上了“直通车”,组团吃起了“小灶”

  原本,辽东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朱丽献准备讲的是《中小企业绩效考核问题诊断及对策》,但早早到会场的朱丽献发现一些企业更关心的是这些具体而尖锐的问题。于是,朱丽献当即决定更换授课内容,并根据平日里深入企业得出来的实践经验给予详细解答。台下雷鸣般的掌声证明了企业家对这堂课的认可,也证明了振安区委组织部创新使用“订单式”培训方式的可行性。

  充分尊重出资人的个人意愿,是振安区“订单式”培训可取处之一。为满足企业家的求知欲,更好地服务企业,振安区委组织部对培训进行了周密安排,既要保证不伤害大家的积极性,又要强调涉及面广泛。为保证向“两新”组织出资人送去的每一堂课都能产生好的效果,让“两新”组织出资人爱听、听得进,振安区委组织部、振安区工商联、振安区总工会等部门分别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当面或发放授课题目征集表的形式调查摸底,了解出资人对培训内容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根据调研和征求意见情况,梳理、确定了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战略规划、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党的建设、经济运行形势、现代市场营销、国家政策法规等12项授课的题目和内容。

  善于思考,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用有限的力量办更大的事,是振安区“订单式”培训的另一可取之处。明确了“讲什么”、“由谁讲”的问题摆在振安区委组织部门面前。根据调查摸底的实际情况,振安区委组织部与高校嫁接、就地取“材”,重点从辽东学院、规模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选择一些高层次专家、教授、高管,组建了一支8人组成的讲师队伍,作为各商会培训授课的主要成员。同时,从大连海事大学、省外经委聘请专家学者和邀请部分区级领导等高层次人才,作为集中培训授课的主要力量,提高培训档次。

  方式灵活多样,多方面吸引出资人参与热情,是振安区“订单式”培训的又一可取之处。在“怎么讲”的问题上,振安区采取分散培训和集中培训方式相结合。由各镇党委组织本地区出资人不定时开展分散培训;由振安区委组织部统一安排出资人采取座谈交流、进企观摩、专家授课、外出学习和观看情景互动式党课等形式,提高授课的实效性。同时,让更多的“两新”组织出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在增强出资人对培训活动的关注程度上下功夫,加大了活动的宣传力度,将培训的内容、形式、目的等,印制成宣传单,由党建工作指导员送到每个出资人手中,让出资人充分了解整个培训活动;依托商会,由区工商联组织与各商会会长、副会长召开座谈会,讲明培训活动的目的,征求对活动的意见,并由商会负责与各商会会员进行沟通协调;还通过召开经济工作部署会、党建工作部署会等会议,人大、政协、党代表联络办等部门,对企业中的“两代表一委员”进行宣传、沟通,营造了培训工作的浓厚氛围。

  “今后,我们还要将教师的讲义印发下去给每个企业主看;针对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还要分批次有区别地开展培训。”振安区委组织部一面探索一面总结经验,及时调整细节,以便更好地实现培训初衷。

  “一部车再好,也得有一个备胎;企业产品的销路再好,也得有一个后备项目。”时至今日,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制针厂厂长高旭光还能够清晰地复述培训课上老师的线年的厂龄,但由于行业利润低、技术要求高等客观因素而一直没有扩展。“我现在也开始留心新项目了!”高旭光不光听取了老师的建议,还按照老师教的实践了一把。“以前我的货发出去就完事,这回听老师说要注意小环节,还举了提高服务质量的例子,我回厂以后还真试了一把。前两天把货发出去以后,我给客户打了一个电话回访一下,结果客户特别高兴,还说以后还会在我这里订货!”尝到了甜头的高旭光希望“镇党委多开几次这样的培训会”。

  初次听完课就将授课教师请回企业给员工上课的丹东市众利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曲义利,不但再也不用自掏腰包去外地学习了,还在资金紧张时真切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丰厚回馈——一些员工竟然主动将自家积蓄拿出来借给企业周转之用,企业不仅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市级重点示范社,还在不久前摘得了国家级重点示范社的牌匾,企业呈现“破茧”之势。

  不但如此,振安区一些企业借培训机会开始“抱团儿”共御风险,形成了链条意识。丹东隆盛铸有限公司主营汽车配件,丹东同达涂料有限公司主营油漆稀料,培训会上两位出资人惊讶地发现都有曾经服务同一家企业的经历,感慨之余两家企业形成了默契,向各自的客户推介对方,从而扩展业务以及企业的知名度。事实证明,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成为振安区发展经济的新的突破口,并渐显群体效应。

  而此次培训活动受益者,不仅有听众身份的企业,还有以授课者身份“被嫁接”的高校。“区委需要师资,高校也渴望让教师走出去。”辽东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晓善认为,此次培训振安区委组织部发挥了沟通企业与高校的桥梁作用;有针对性地与企业家交流,也推进了教师由应用型向实用型的转变。“校企双赢”,刘晓善肯定地说。“我们给企业家上课,企业家也给我们上了一课。”辽东学院主攻市场营销的郭英红教授感慨道,这是一次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好机会。

  事实上,还有一个赢方,那就是为活动“埋单”的党委和政府。在全面提升“两新”组织出资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强企业发展信心的同时,振安区“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也不断完善。“提高了党的威信,巩固了党的主体地位,夯实了基层组织的基础,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丹东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白雪原对此次培训给予了肯定。“增强了企业家的责任意识,完善了企业家的人格品质,提高了现代企业家的工作水平,树立了党在‘两新’组织的形象。”振安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孔庆峰深有感触。不但如此,丹东市众利养殖专业合作社还建起了职工书屋、印制了企业党建读本;丹东恒盛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建娱乐活动室的方式提高企业凝聚力等等。通过理论的更新、认识的飞跃、知识的充电,“两新”组织在财与智的交流中明确了发展战略、思路,这样的“小灶”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从而为丹东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真正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